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论坛 >> 保险研究

保险研究

认识“中国市场”的战略意义

分享到:
来源:【中国保险报日期:【2014-10-13】

 

中国是“世界工厂”这不是新闻,但“中国市场”对世界来说,依旧是个新闻。很多西方人似乎依旧认为,消费水平不高、储蓄率很高的中国,只能是一个依靠廉价劳动力制造低价工业品并且竞争无度的国家,中国的世界地位是由劳动力以及大量出口决定的,而非市场规模以及消费决定的。

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看,冷战结束以来,原来的两极世界迅速瓦解,在这种条件下,全球化迅速形成,提升了生产力,提升了效率,也为世界创造了财富。在全球化的这波浪潮当中,中国的东南沿海迅速成为世界地缘政治学家眼中的黄金海岸地区。印度经济的潜力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东盟以及拉美经济也在重振旗鼓,最重要的是,这些金砖国家以及经济的后起之秀,都在寻求出口产品,引进资本,也就是说中国成为全球化的创富样本,而世界各地都在力争成为世界工厂。于是,我们的世界变成了真正的买方世界。

问题在于,这样的世界,竞争的通道太过狭窄,甚至可以说拥挤不堪。在这个买方世界当中,富有价值的、含金量最高的东西,不是商品的廉价和丰富,而是经济总量和购买力,也就是说,能够说了算的,能够起决定作用的是消费的总实力。中国今后参与全球市场的方式,如果继续沿用低价竞争,未来面临的局势必将是与全球第三世界国家做竞争,合作伙伴越来越少,支持者寡,竞争者众,就是明显可见的结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中国市场”的概念,是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和途径。其实,有关“中国市场”的概念内涵,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就已经清楚揭示。习近平指出,今后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左右的商品,对外投资规模将达到5000亿美元,出境旅游有可能超过4亿人次。这是一幅清晰的战略图景,有待中国政府部门和商界清醒地认识。

2009年,中国的货物出口和进口双双超越德国,成为当年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2010、2011年,中国、美国分别保持出口第一、进口第二和出口第二、进口第一的位置,而美国则保持着进出口总值第一的“桂冠”。但从2012年的贸易数据来看,中国的总值排位已经发生了跃进,中国基本确立了在货物进出口总值方面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的全球地位。这也就是说,从那时开始的中国,实际就已经是世界数一数二的大买家,这在买方世界中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有人认为这还不足以说明问题,那么还可以看看进一步的中国市场的经济容量和活力。

首先,中国持有的美债,如果以1.13万亿美元计算,规模排名世界第一。美债影响到美国长期利率表现,影响很大。其次,外资企业在华利润,十几年来有2000亿美元。以美国通用汽车为例,国际部门是少数赚钱的部门,但利润的一半来自中国。德国大众,最大的市场就是中国。第三,中国的181家外资银行总利润增长迅速,仅在2010年-2011年度,就从77.8亿元增加至167.3亿元人民币,而且外资银行在中国利润增长的同时,其资产总额增长了24%,达到2.15万亿元人民币。第四,据不完全统计,1979年-2008年,外资在华股权投资达到8500亿美元。第五,外商在华资产的价值猛增,根据不完全的统计,500家最大外商在华资产就超过2万亿人民币。也许现在可以这样说,中国市场对西方具系统重要性的企业均有重大的影响,从汽车、医药、飞机到金融资产,均是如此。

如何认识“中国市场”?

最大的问题在于认识和战略协调能力,没有“中国市场”的顶层认识,就没有“中国市场”的战略路线和布局。实际上,“中国市场”的概念,其意义远超经济领域。围堵中国是西方国家政治的一个热门话题,但就“中国市场”的意义而言,奥巴马政府可能低估了重返亚洲政策以及围堵中国所造成巨大的战略风险。南海问题上,中国与东盟国家一度处于紧张状态,但实际中国对东盟、台湾地区和韩国均是逆差,如果对中国采取市场制裁措施,这些地区受到的影响和冲击也必然很大。

当然,“中国市场”的概念要想在中国的战略操作上成形和表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除了认识和战略协调问题之外,还有大量的制度建设有待完善。但中国经历过WTO的过程,实际已经拥有了系统地推进制度建设的政策能力储备,只要认识清晰,政策路线图的到位绝非远不可及。

中国成为买方世界的王者之一,取决于世界,取决于全球化,更取决于我们自己的认识。

(作者:陈功为安邦咨询首席研究员)